紫云自治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概况
日期:2024-03-29 09:27
来源: 县史志办
字号:[ 小 中 大 ]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登载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自此,全国各地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
紫云自治县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实际上在1968年8月就已经开始了。8、9两月,紫云中学和板当中学的“老三届”高、初中毕业生共82人,分两批到本县火花区火烘公社和纳容公社插队落户。
1969年1月21日,紫云自治县革命委员会生产领导小组下发《关于欢迎和安置上海市、贵阳市知识青年到我县农村安家落户的意见的报告》:上海市知识青年400人,分配到水塘区200人、松山区100人、猫营区100人;贵阳市知识青年500人,分配到板当区100人、火花区200人、猴场区200人。要求各区、社安置点要选择领导力量强,地多人少,资源丰富的社、队进行安排。
1969年2月,成立紫云自治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日常事务工作。3月,县革委安排县内知青(应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到县内农村安家落户120人。
1969年,全县接收外籍知识青年507人,安置在农村插队落户,其中:贵阳知青132人,均先后安置到打帮公社知青农场;上海知青375人,分别安排在松山、水塘、猫营等地区条件较好的社队。1971年至1977年,又逐年安置安顺知青及本县知识青年1307人,其中:安顺汽车运输公司知识青年536人,全部安置在板当区座马河、洛河、坝羊、板当等公社;本县知青638人,亦先后安置在县内条件较差的社队。1978年,安置最后一批上山下乡知青104人,均为县内城镇知识青年。
1968至1979年,安顺地区逐年下拨给紫云知青安置经费45万元,用于修建知青住房的经费为10.12万元,分别在县内21个公社、162个生产队及座马河、洛河2个知青点,干桥知青队、打帮知青农场修建房屋420间,其中:砖墙瓦房34间,土墙草房7间,石墙瓦房44间,石墙草房2间,木柱瓦房136间,木柱草房34间,另外还拨出348985元,购置生产工具、医药、学习及生活补贴。
1973年10月6日,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成立中共紫云自治县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赵东昭任组长,杨秀芳、孙凤龙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9人为成员。同时,成立紫云自治县革命委员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1973年12月,任命郭怀良(女,布依族)为县革委知青办公室主任。1977年9月,罗遗权调任县革委知青办公室副主任。
1974年3月,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01人,占应动员下乡知识青年总人数134人的75%;接受安顺市插队落户知识青年3人。共动员安置104人,其中安置在干桥农场的48人,安置在紫松、羊场、岩脚、猴场、克混等公社生产队插队的56人。坚持在本县农村的228名知识青年中,有13人入团,1人担任生产队的领导,8人担任生产队的会计、记分员,21人任民校教师或代课教师。
1974年7月30日,中共紫云县委批转《县知青领导小组关于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请示报告》指出,1968年底至1969年春,城镇知识青年在紫云县农村插队的共有497人(其中本省、县125人,上海372人)。5年来,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工矿企事业单位工作的236人,占总人数的46.5%;升入大学、中专的84人,占总人数的16.5%;转外省、县插队的43人,占总人数的8.5%;病退等其他原因减少21人,占总人数的4%;以上减少人数共计384人,占总人数的75.5%。截至1974年6月底止,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册人数为123人,其中本省、县26人,上海市97人,在队的95人(其中本省、县23人,上海市72人,占在册人数77.2%)。
至1981年底止,全县1785名知青中,已安排升学或就业1775人,其中:职工、干部1466人,参军33人,升入大专院校学习188人,转点安置工作88人。另有4人服刑,2人死亡,尚未安排工作的4人(属于手续不全或人不在紫云无法安置)。至此,全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基本安排结束。
1978年,紫云自治县根据中共中央〔1978〕74号文件精神,停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1981年,撤销“紫云县革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