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8

知青岁月回首—房光明

日期:2024-02-20 14:45

来源: 县史志办

字号:[ ]

分享到: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的批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之前,紫云自治县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回乡的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在我的记忆中,1968年下半年开始,当时的紫云县广播站时有宣传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锻炼的文章。1968年8月份,县革委就召开会议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安家落户。我回忆8月下旬的一天在紫云中学图书室召开高中部有城镇居民户口的学生(也有少数初中部的学生)座谈会,有校革委的领导,有老师,还有一个陌生人。后来才知道是县革委派来的,叫潘万书(后县知青办工作人员)。座谈会上同学们谈到很多下乡后的具体问题,谈得最多的是吃饭问题。潘万书同志作了回答:下去后第一年还是吃“购粮证”,定量还比中学生高,国家还要补助钱。购粮证拨到上山下乡所在地,第二年就吃生产队分配的粮食了。座谈会后,高三班(六六届)罗万里、房光明、刘玉隆、熊元宗、陶益华、李世华,高二班(六七届)胡开文、张云、王国华、王加琴、李勤书、姜蕴忠(时任校革委副主任)、王成功、胡明全,高一班(六八届)于淑珍、李光平、窦定章、韦世成,还有初三班(六六届初中)杨学琴、孟庆林、肖红等人报了名。第二天县广播站报道了这条消息。以上同学就是紫云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事后就由潘万书同志负责给我们购置到农村所需要的农具,每个同学一把锄头、一把镰刀、一担箩筐、一顶草帽。对家庭困难的同学还发给棉被等物。

1968年9月23日下午县革委在大礼堂前为我们第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召开了欢送会。大会既是欢送会,也是动员会,将动员更多的知青上山下乡到农村安家落户。会后我们22名知青带上生产工具和行李,在县革委常委雷敬孝、工作人员潘万书的陪同下,坐上当时紫云最好的一部解放牌卡车到了火花区火烘公社。火花区革命委员会主任韦国爱(军代表,火花区人),穿着一身军装亲自接待我们。在欢迎会上他还时常说几句布依话来增加大会的气氛。晚饭是区革委招待我们,有猪肉、有狗肉还有火花米酒。火花盛产优质大米,米饭就更香了。

晚上,男同学在区革委会议室打开自己的行李睡地铺,女同学特殊照顾在区革委简易的招待所里就寝。这一夜同学们都没有睡好觉。一是火花的气温高很闷热不适应;二是每个同学都在想自己将会被分到什么地方。第二天同学们起得很早等待分配的消息,公社的同志很快把分配名单宣布。我和罗万里、孟庆林三人分到火烘公社火烘大队上田坝生产队。上田坝离区革委所在地也不过两里路。午饭后生产队队长和记分员把我们三人接到生产队。到生产队后一看,住的地方、炊具都给我们准备好了。社员们对我们非常热情,他们满脸带着笑容说着布依话,但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看样子社员们还是欢迎我们的,晚饭是在记分员韦国学家里吃的。第二天一早就和社员们一道下田割稻子、打谷子,开始了知青生活。10月12日第二批知青也从县城来到了火花,我们生产队又来了两名68届初中毕业的女同学。

知青生活是艰苦的,劳动强度很大,过了思想关又过劳动关,什么酸甜苦辣都尝试过。在贫下中农手把手的帮助下,我们学会了犁田、打田、插秧、割稻子、打谷子、挑粪、栽席草等农活,还学会了简单的布依话,与贫下中农的联系更紧密了。两年后,1970年10月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县里安排一部分知青到县企事业单位工作,这就是第一次招工。一部分知青参加湘黔铁路建设,一部分知青参加支援“三线”建设,到O一一系统平坝长

空厂支工。我在平坝支工将近一年,1971年10月安排了工作,分配到水塘区打郎小学。我没有当一辈子农民,却当了一辈子人民教师。

赴大寨参观学习

1968年“三秋”生产结束后,县里组织了300多人的赴大寨参观学习团。我作为知青代表荣幸的成了这个团的一员。记得那是12月的一天,我正在生产队劳动,公社的一位同志通知我去参观大寨,当时我高兴得不得了,都忘了给这位同志说一声谢谢。和我一起得到通知的有八位知青。12月22日我回到了县城,25日下午三百多人在县里集中,26日早上8点钟坐上安运司的大卡车,11点到安顺。27日早晨2点钟坐上从昆明开往汉口的62次快车,29日早晨1点钟到达汉口。因为那时交通不便不能直达石家庄,只能分段乘车。29日一大早我们几个知青就去游览武汉长江大桥。在住处看了一下地图就出发了,心驰神往地沿街走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见到长江大桥。我们先说定的谁也不能问路,谁问路谁人的指点,坐了五分钱的电车就到了长江大桥。现在我还保存着这张电车票,一看到这张车票就觉得可笑。在长江大桥游览了半天并留影纪念。然后参观了毛泽东同志主讲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在汉口过了1969年元旦,晚上8点坐上汉口到石家庄的38次列车,2日下午到达河北省石家庄市。在石家庄我们参观了北京军区烈士陵园,在白求恩大夫的墓前留影。5日早上到达山西省昔阳县城,6日一大早紫云参观学习团全体成员就到了大寨大队。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团,大概一万余人在大寨大门口沿路两旁排队等候陈永贵、郭凤莲等人的接见。几个知青趁等候的时间,躲过保卫跑到大寨里面准备照像留影,可惜黑白相机被冻坏了打不开快门,而且保卫也不准照像,被保卫叫住后被清除到门外,回到参观团队伍中。一会陈永贵、郭凤莲等人从大寨里面走出来。他们走在公路中间,手挥《毛主席语录》,喊着毛主席万岁,向参现的人致意。有两个同学还从人群的后面跑到人群的终端和陈永贵握了手,他们感到很自豪。中午在大寨食堂吃了一餐小米饭,下午参观了大寨人平整土地的情景和虎头山的梯地。还观看了大寨的“天池”。在昔阳县城看了大寨人与天斗、与地斗的影片。观看了关于大寨人实际生活、实际生产情况的影展。在昔阳的日子里,每餐饭吃的是高粱面、玉米面馒头,小米饭,一碗大杂烩汤。在昔阳县革委招待所里我们几个知青还为紫云人能吃上一餐大米饭和服务员“辨论”。9日上午回到石家庄,下午我们买了一包卤猪头肉无意走进一家“清真”面馆,正在吃卤肉时被服务员发现,面没吃成被赶出了面馆。

支援“三线”建设

1970年10月县里组建民兵营支援“三线”建设,我以生产队社员的身份加入了民兵营到平坝县支援“三线”建设。火花区有14名知青加人民兵营,被编在紫云民兵营五连。民兵一连、二连也有一些上海知青。厂里在五连抽了4名知青组建“水管班”,任务是供全厂的生活用水和建筑用水,全厂区工地的管道维修。工作是辛苦的,不分星期天、不分昼夜的工作,任务特别重,因为工地上的临时水管道经常被汽车压坏和放炮炸坏。剩下的知青和其他民兵一样当搬运工,任务是下砖、下水泥、下钢筋。最艰苦的是下水泥,又脏又累。我们最喜欢下砖,特别是翻斗车,在下翻斗车的砖时经常说几句好话求师傅踩一脚砖自卸,然后码好,比下水泥轻松得多,不过这种活路经常是农民让给我们的。说句实话:支工当搬运工比在生产队干农活还要苦,只不过每天有一元二角的工资而已。在平坝支工生活非常艰苦,但也有乐的时候,就是有时县里派慰问团给我们带去的慰问品:一个连队一头不大的猪。这时我们能够吃上一餐美味就是乐的时候了。口粮是搭配的,60%的大米;40%的杂粮,杂粮是面粉。民兵五连都是火花人,他们在家是吃大米饭的,40%的面粉炊事班的同志不知怎么办,每天早饭就是煮面疙瘩。有一天连指导员把我叫到连部说:“听说你是北方人会做馒头,从明天起你就到炊事班做馒头。”我满口答应,因为炊事班的工作要比搬砖轻松。第二天我就称了几斤面粉到厂机关食堂换了老面(引子)开始做馒头,我做的馒头还真好吃。有一天早上我做的一笼馒头是黑的,又黑又硬。用阶级斗争观点分析,怕是有人投毒,我赶忙叫醒指导员,指挥员到厨房后,前后看了一下厨房没有异常现象。这时和我当班的一个民兵说:“看你还没有起床,我就放了几把碱在发面里学做馒头”指导员尝了一下黑馒头,的确是涩苦的。他放心了,叫我们马上改早饭吃面皮。早饭后在发面里加大面粉量,午饭才吃上还带点黄色的馒头。

(作者紫云中学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到紫云自治县火烘公社上田坝生产队插队落户,1971年任水塘区打郎小学教师。曾任紫云城关一小党支部书记。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