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一带一路”中外媒体采访行在黔举行
日期:2025-09-25 09:05
来源: 贵州日报
字号:[ 小 中 大 ]
“在安顺天龙屯堡,时光仿佛按下了暂停键,而在花江峡谷大桥,一切又好似加速到未来。”在2025“一带一路”中外媒体采访行走进贵州分享交流会上,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总编辑陈汉光分享了此次贵州之行的感受。
于瀑布霓虹处穿越水雾长廊,屯堡石巷里聆听历史回响;在花江峡谷之巅俯瞰“世界第一高桥”,山清水秀之地观察产业“点绿成金”,透过贵州这扇窗,外媒代表们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
9月19日至23日,2025“一带一路”中外媒体采访行在黔举行。来自文莱、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韩国、泰国、菲律宾等8个国家的近50名中外媒体代表组成采访团,深入贵州贵阳、遵义、安顺三市,围绕文旅融合、特色农业、生态工业、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记录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叙事。
山水人文,展现“美丽中国”底色
黄果树瀑布的气势磅礴与天龙屯堡的历史底蕴,成为外媒感知贵州自然人文之美的起点。
“在贵州,放眼望去,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与一碧千里的绿色。”走进喀斯特山水秘境,文莱新闻网编辑部主任安娜丽莎·阿穆惊叹于眼前“亚洲第一瀑”的绮丽景观。所到之处,瀑布轰鸣、山川叠翠,外媒代表们理解了何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屯堡深处戏曲悠扬,一招一式间,安顺地戏的鼓点“润物无声”般敲进了外媒代表们的心里。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秘书长钦貌佐动情地讲述心中所感:“看看这些房屋,再看看我们脚下的土地,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明朝的过往。”
在探访天龙屯堡的旅程中,钦貌佐寻到了贵州的意外之喜——一枚在街边“淘”到的苗族发簪,是他回国后送给女儿的礼物。
产业创新,诠释“实力中国”路径
在青峰叠翠的群山之间,贵州产业创新的“绿色名片”正成为外媒解锁“实力中国”的钥匙。
在安顺市普定县金刺梨产业基地,一枚山间野果的“逆袭记”,让菲律宾《马尼拉时报》专栏作家安娜·乌伊感触良多。“刺梨的酸与菲律宾人民偏好的口味不谋而合,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在菲律宾的街头也能喝到贵州刺梨汁。”
从默默无闻的深山野果到预计带来年营收百万元的“黄金果”,华丽蜕变的背后,是贵州将绿色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积极探索,也是产业赋能中国乡村振兴的“金色密码”。
而在贵阳吉利汽车制造基地,外媒见证了“中国制造”的加速度。驻足于每分钟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生产线前,缅甸宣传部副常任秘书敏觉连称震撼:“贵州在山地环境中突破限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这种经验对东南亚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恰逢中泰建交50周年,泰国民族电视台记者卡差塔蓬·里拉蓬力期待,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与模式能为泰国提供更多绿色出行的“样本”,中泰两国合作共赢,友谊历久弥新。
万桥飞架,谱写“机遇中国”未来
“桥”见贵州,天堑通途。将于9月28日正式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成为外媒理解“中国式硬核基建”的新窗口。这座桥面高625米、主跨1420米的超级工程,以“世界第一高桥”之姿屹立于花江大峡谷之上。“这不仅是中国基建的骄傲,也是属于整个世界的物质精神文明结晶。”跨越地球裂缝,站在时代前沿,柬埔寨《高棉时报》主编伦·万远眺峡谷深邃,感慨万千。
花江峡谷大桥通车后,两岸通行时间将从2小时缩短至2分钟,并与黄果树、龙宫等景区串联成“世界级旅游黄金带”。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宣传部大众传媒司副司长颂萨·萨昆坎评价:“贵州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多山地区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发展思路。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的新模式,正是‘一带一路’设施联通与民心相通的生动实践。”
从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到花江峡谷大桥的工程奇迹,从刺梨产业的“绿色生产”到新能源汽车的“绿色制造”,贵州因地制宜的积极探索,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兼具温度与深度的中国案例。
山海有情,共话黔程。当外媒采访团成员登上返程的航班,行囊中有贵州的刺梨汁、靛蓝色的蜡染布,亦有相机里拍摄的大美中国与多彩贵州。正如泰国记者卡差塔蓬·里拉蓬力所说:“从贵州看世界,我们感受到了大山的坚韧与峡谷的包容。”相信在未来,这片土地的故事,会随着外媒的笔触与镜头,汇入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长河。